机器换人之后,工厂就真的不需要人了吗?机器换人实则是转移了人,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新的工作岗位,推动人类工人转型升级。工业领域首先发起的这场转型运动将为其他行业未来的人机相处提供经验借鉴。
机器人威胁论言过其实 人类不会被无情淘汰
尽管人们普遍推崇纯手工制造、靠人力完成的商品,但为了满足庞大人口的巨大需求量,机器生产仍然长期占据消费品市场的主流。如今,在不可逆转的机器换人趋势下,连工厂里传统的大规模人机协同作业模式也受到了剧烈冲击,人类工人们似乎就要被全自动化机械逐出工厂了。
业内外关于“机器换人”、“人机大战”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不少工人自身也不免心生惶惑:“机器来了,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的确,机器换人虽然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厂商节省生产成本,但由此引发的人力剩余问题如果解决不当,就会将这些利好大幅抵消,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予以同等关注。
机器换人之后,工厂就真的不需要人了吗?当然不是。机器换人实则是转移了人,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新的工作岗位,推动人类工人转型升级。目前,全球的工业领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普通工人与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比例严重失调,而当机器换人大潮扑来时,真正面临威胁的正是这批过剩的普通工人。技术工人则可以接手机器的监测、保养、维修等工作,人管机器,立于不败之地。
尚在干着跟机器一样活的普通工人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一轮从蓝领到灰领的转型培训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前高级技工(尤其是机器人监管类技工)的巨大人才缺口为他们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不过,要成功完成这一人才再造工作,政府、企业、学校的三方合作必不可少。
然而,即使普通工人都愿意接受回炉再学习,也必定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受知识水平、年龄等种种条件所限最终无法实现转型。更何况,机器监管类工作岗位虽远未饱和,但其所需总数还是远低于现在的普通工人数量,终究会有一部分人要出局。这样的预想虽然残酷,但未必会成真。因为机器换人并非一蹴而就,仍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可彻底完成,而这段时间就给了上述无法转型的人类劳动力以迭代更替的时间。
机器换人之所以将拉长战线,并不是因为产业刻意要为人类劳动力留出转型、代谢的时间,而是由当前技术、资金状况决定的。仅就我国而言,目前工业机器人对进口的依赖度还很高,如果要迅速实现机器换人,就不得不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这从长远来看无疑不利于我国自身科技实力的提升。因此国产机器人研发还需假以时日,一步一个脚印来。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大批更换自动化设备的高额资金是他们难以承受的,机器换人在短期内得不偿失。
等到技术、资金两方面的问题都已基本解决,现在的普通工人差不多也都实现了转型或已退休,新的人才结构正式形成,完全适合于机器换人后的工作场景,因此人机大战并不会旷日持久,愈演愈烈。而工业领域首先发起的这场转型运动将为其他行业未来的人机相处提供经验借鉴。
不过在考虑这些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正视机器人带给我们的好处,如今“扫地机”“洗碗机”“智能马桶”这三大智能家电几乎成为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标配,为全面满足中国家庭的需求,福玛特产品专注于家庭智能(扫地机器人、除螨仪、直饮机、熨烫机)、商用机器人、儿童机器人、老人机器人等多种产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便利,给我们更多时间去创新。
¥2,199
¥899
¥2,299
¥199
¥1,599